新闻中心
重温革命烽火路 青春聚力绘新篇
新闻动态
 
作者:电子信息工程学院
发表时间:2025.07.03

《暑期“三下乡”风采》专栏之一


编者按  时代号角催人奋进,青春使命勇毅担当。近日,我校积极响应时代号召,迅速行动,精心选派 80 余名优秀大学生志愿者,组建 7 支充满青春活力的实践服务队,用3天时间分赴新余市各地,扎实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

期间,大学生志愿者们深入各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,通过参观革命斗争时期遗址,重走红色足迹,追溯红色记忆,访谈红色人物,挖掘红色故事等,接受革命传统教育,接受“流动式”思政课的心灵滋养;他们深入基层一线进行科技推广、健康义诊、教育帮扶、特色实践服务,感受“行走式”体验课的深刻记忆;他们还运用专业知识开展科技支农、卫生医疗、基层治理、生态环保等活动,以实际行动投身于乡村振兴,参与“沉浸式”实践课的火热场面。为展示各实践服务队“三下乡”期间的活动情况,从今天开始,我校开设《暑期“三下乡”风采》专栏予以报道,敬请关注。

重温革命烽火路 青春聚力绘新篇

——我校“聚力产业发展,共绘振兴蓝图”暑期“三下乡”实践队走进良山镇


6月22日,我校“聚力产业发展,共绘振兴蓝图”暑期“三下乡”乡村调研实践队走进新余市渝水区良山镇及周边乡村,以红色文化调研为切入点,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。


这天一大早,实践队首站抵达新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——良山镇周宇村上木元村小组的章德宣医师旧宅。在村书记裴志攀的讲述中,队员们了解到这座青砖灰瓦的建筑曾是新余县革命政权的核心。1930年5月,新余县苏维埃政府在此成立,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重要堡垒。通过与章德宣后人及村民的深入交流,队员们还原了旧宅被征用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细节,并记录下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。

e915530e10248f1c1c343b9b8677e40.jpg

在裴书记的引荐下,实践队探访了10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胡耀盛。老人虽年事已高,但谈及军旅生涯时仍目光如炬。他向队员们回忆起1949年入伍后参加解放战争、剿匪斗争及抗美援朝的峥嵘岁月。“子弹从耳边飞过时,心里只想着保家卫国。”胡老的讲述让在场学生的内心感到震撼。队员范慧珍感慨:“老一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,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守护好、发展好。”

4fab7a54c9832abcbce753ba568b5a5.jpg

午后,实践队走进九龙山革命历史展陈中心。展馆内,泛黄的照片与斑驳的武器展品重现了新余革命的多个“第一”:这里有新余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--花桥党支部、新余县第一次农民暴动-花桥暴动、新余县第一支红色武装-沙汾游击队,这里还成立了第一个县级党组织--中共南区区委及第一个红色政权--南区苏维埃政府。队员黄志林在展陈前驻足良久:“这里不仅是历史课堂,更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信仰的力量。”在中共花桥党支部旧址,实践队通过展厅里的资料,初步了解到中共党员罗日光在棕形里村秘密主持召开党员会议,3名新党员的加入标志着新余农村首个中共支部的诞生。

c90bf2d59fba44c9464b26f016051c5.jpg

“今天的调研不是终点,而是新征程的起点。”带队老师陈福根在总结中表示。队员们通过拍摄红色微视频、整理口述史档案等方式,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生动的思政教材。杜辉教授指出:“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,能让青年在触摸历史中厚植家国情怀,在服务基层中锤炼本领。”


据悉,实践队后续还将走访更多革命遗址,并围绕“红色文旅赋能乡村振兴”开展专题调研。这群“00后”大学生正以青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,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。